三国时期,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谋士——徐庶。他听说刘备是个宽厚仁爱、贤明的主公,因此心生投靠之意,但又不确定刘备是否真如传言那般仁德。于是,徐庶决定通过一番试探来了解刘备的真实品性。一天,徐庶前去拜访刘备,刚好看到刘备正在专心欣赏着自己座下的战马。于是,徐庶走上前去对刘备说:“我曾学过一点相马的技艺,不知能否让我来为您的马看一看。”刘备便命人将马绕着徐庶转了几圈。徐庶看似突然有了发现,故作惊讶地说道:“主公的马固然是一匹好马,但这匹马却极有可能伤人。建议主公将此马赠送给您最痛恨的人,待它伤害了那人之后,您再骑它便可无事了。”听到此言,刘备脸色一变,显然十分不悦,立刻回应:“我希望先生能告诉我如何行善积德,而不是教我如何伤害他人。”徐庶听后,哈哈大笑,回答道:“主公,失礼了!我听闻您仁德宽厚,今天特意以此言来试探您,果然不负所闻。”从此,徐庶决心全心辅佐刘备,后来他还为刘备引荐了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。通过这番试探,徐庶巧妙地揭示了刘备的仁德,这就是一种典型的“打草惊蛇”策略——通过小小的试探,迫使对方暴露出真实的品性。
展开剩余67%春秋时期,秦穆公打算派兵攻打郑国,并计划与埋伏在郑国的间谍内外勾结,以期迅速夺取郑国都城。然而,秦国的谋士蹇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,他认为秦国与郑国相距遥远,兴兵征伐必将导致长途跋涉,郑国必定会提前做好准备,且途中还需经过晋国,恐怕晋国会在途中设置伏兵,导致秦军陷入困境。尽管蹇叔一再劝阻,秦穆公依然决定出征,并派孟明视等三位将领率军行进。临行前,蹇叔悲痛欲绝地告诫道:“此次行军可能不会如您所愿,反倒会遭遇晋国的伏兵,最终只会将士兵送到崤山收尸。”果然,蹇叔的预感成真,郑国得知秦国的袭击计划后,及时驱逐了间谍,做好了防备。秦军进攻未果,不得不返回,但由于长途跋涉,部队疲惫不堪。经过崤山时,秦军误认为晋国会因感激秦国对晋文公的恩情而不与之为敌。然而,晋国早已在崤山的险峰峡谷中埋伏重兵。一个酷热的中午,秦军偶遇晋国小股部队,孟明视心生不满,便下令追击。然而,秦军追入险地后,晋军却突然消失,形势愈加危险。正当孟明视意识到问题严重时,晋军的伏兵四面蜂拥而至,震天的鼓声和喊杀声响彻云霄,秦军遭遇了惨败,孟明视等三位将领也被生擒。此次败局,正是因为秦军未能洞察敌情,轻率行动,最终遭遇了“打草惊蛇”的惨痛教训。
春秋时期,绞国虽是一个小国,但其城墙坚固,易守难攻。楚国攻打绞国时,直接采用正面进攻,但始终未能攻下这座城池。楚国的谋士想出了一个妙计,派出一队无武器的士兵,伪装成砍柴的农夫,前往绞国城北的山中砍柴。在故意引起绞国城防力量注意后,他们成功地激起了绞国军队的轻敌心理。第二天,绞国集结兵力再次出动,追捕这些“砍柴人”。然而,楚国早已在四周设下伏兵,趁绞国军队全力追击时,突然发起反击,一举歼灭了绞国的追兵。此后,楚国迅速攻破绞国城,成功灭掉了绞国。
“打草惊蛇”最初的意思是指在草丛中打动了一条蛇,结果将其吓跑。如今,这一策略用来比喻在应对对手时,因某些不谨慎的行为,提前暴露了自己的意图或计划,从而使对方产生警觉,进而破坏了原本的计划。在谋略运用上,尤其是在敌方实力未暴露、行踪不明时,必须谨慎行事,避免轻率行动,否则很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后果。因此,“打草惊蛇”作为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三计,强调了在实施计划之前,务必先确认敌方的主力部署和动向,避免因过早暴露而导致失败。
发布于:天津市